■ 记者 胡诚浩
“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四千”精神是越商勇闯市场的生动写照,也是绍兴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3月13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强在记者会上回答“如何提振民企信心,支持民企发展”时,用“四千”精神鼓励广大民营企业家,“那种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创业精神永远需要”。
总理口中的“四千”精神,也是越城很多企业家创业历程的生动写照。从一台缝纫机开始创业的浙江华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爱华便是其中一位。
徐爱华出生在绍兴南部山区一个农民家庭。山腰上的十几户人家想吃大米,必须去山下的粮管所换。尽管父亲是村里的生产队长,除了逢年过节,徐爱华和6个兄弟姊妹也只能靠玉米糊糊果腹。
20世纪80年代初,徐爱华通过考试拿到一个去上海进修服装设计的名额。从大山深处来到大都市,在新奇之余看到上海人都穿着做工精细、款式新颖的衣服,她当即认定,搞服装这行有意思!
1983年,徐爱华决定走上创业之路。可是,没有启动资金怎么办?徐爱华倚仗的是从上海学来的技术。那时没有专业的广告公司,她自己写了一页文稿,内容是“爱华时装招收15名学徒,即日起报名,包教包会,学习时间一个月,学费15元,学不会的可以继续学两个月或三个月,不加收学费”。
“我收的学费高,15元差不多是当时工人一个月的工资。优势是包教包会。按当时的惯例,学徒先要免费帮师傅干活,然后拿一半薪水继续帮师傅干一段时间,但我不用。”徐爱华说。
有一天早晨,她迎着曙光,兴冲冲地跑到区广播站,恳请播音员给播一播,可是说了老半天播音员就是不答应,理由是区广播站从来就没有播过这种东西。第二天,徐爱华还是去广播站磨。最后,广播站的工作人员被她的坚持所感动,答应为她破一次例。
学员掏钱之前,总得上门看看场地。徐爱华借了一台拷边机,赊了一台缝纫机。等白天收到学费,才请姐夫从杭州连夜买回设备。
就这样,徐爱华前前后后招收了100名学徒。她手把手地教徒弟如何设计、裁剪、缝制。后来,她留下了其中6人,开办了自己的服装厂。
创业之初,为节约成本,徐爱华将供销社当废品卖的纸箱子买回来。一个旧纸箱和新纸箱的差价“能省出一件衣服的扣子钱”。到城里进货回来,徐爱华从不叫十来块钱一趟的货车,三轮车坐到公交车站,两张票,人一张,货一张,总共花三块钱。
为赶制订单,她曾连续七八天趴在缝纫机上睡,因为“怕躺在床上睡得太沉”。怀孕临产前五天,她还跑到柯桥轻纺城去进布料。
有一年春节前夕,徐爱华接到上海一个建筑工地的订单,要她马上做126套工作服,她与徒弟们高兴得跳了起来。为了节省原料成本,她跑了很多家纺织厂,问他们要积压的库存,终于凑够了这笔订单的布料。接下来的十几天时间,她和徒弟们没日没夜地赶工,终于如期完成了订单。
那天天一亮,徐爱华就出山进城,再坐火车把货直接送到上海工地上。回到绍兴后,去镇上的客运班车因为下雪已经停开。为了省下一夜的旅馆费,徐爱华硬是咬咬牙一路走回去!
冬天的雪夜,风如刀割一样,天空中飘着鹅毛大雪,两旁是黑漆漆的山,前方的路越来越白,徐爱华的心里害怕极了。可她知道,这个时候没有人能帮自己,她只能深一脚浅一脚地蹚过雪地。因为一直闷头走路,她还多走了10多里冤枉路。
这个深夜走雪路的故事,也成了徐爱华团队每一个成员的精神财富。“从来没感到苦。创业就是这样,奋斗就该如此。”徐爱华说得很淡然。
真正难的是找销路。当年的销售渠道——供销社和百货公司进货优先考虑国营企业,其次是乡镇企业。像徐爱华这样的个私企业,对方拒绝时还常报以“你还真敢想”的轻蔑。
绍兴竞争激烈,那就去中西部闯一条路子。1988年,徐爱华跑遍湖南、湖北、贵州、青海等6省18个市县,靠着一箱箱中山装、棉袄等,硬是打开了当地国有纺织品批发公司的大门,她的产品就此走出大山,走出绍兴。
1995年,“爱华时装”购买48台工业缝纫机,开启了高效生产模式,并开始承接外贸加工单,绍兴县华联制衣厂的招牌高高竖起。1999年,华联制衣销售过亿,为了扩大规模,徐爱华租下了绍兴市区一家时装厂,跨出了走向城市的第一步。
2001年,浙江华联集团正式成立。2002年起,华联集团开始多元化经营,由服装加工产业转向品牌经营和高科技纺织品,并跨界做起了专业市场、商贸综合体、金融投资、生物医药等产业,谋求更高质量的发展。
去年年底,绍兴华联银泰城开业,实现了从闲置资产到商业新地标的华丽转变。今年初以来,华联银泰城的客流量正在稳步上升。
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创业40年,徐爱华是无数越商中的一位,也用自身的创业发展经历,为“四千”精神注入鲜活的内容。
“现在是民营企业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广大民营企业家更需要发扬李强总理强调的‘四千’精神,在新时代闯出一片新天地!”徐爱华对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