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习记者 章 淳 记者 周梦琪
今年2月28日以来,本报连续刊登了聚焦废弃线杆系列报道,废弃管线不仅是影响城市面貌的一道“陋景”,也是群众生活中的安全隐患。近日,有读者反映,古城内多处老街存在废弃管线无人管理的现象。连日来,本报记者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着力推动废弃管线清理工作。
3月10日,记者来到越城区中兴中路与八字桥直街交叉路口,一根“光头”线杆出现在转弯处,侵占了部分道路。线杆上还缠绕着不少线缆,一直通往街边店铺屋顶。“这根线杆存在好几年了,会阻挡驾驶员右转弯视线,比较危险。”附近一家店铺的经营者宋先生告诉记者。
随后,记者走进不远处的八字桥直街80号住宅小区,在入口西边的住宅楼下,同样有一根废弃线杆,线杆位于一处花坛内,被瓦片、扫帚等杂物围绕。
“居民小区内线路的入地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越城区府山街道八字桥社区党委书记、居民委员会主任胡建封告诉记者,线杆去留由权属部门决定,加上一些线杆位置偏僻、处理空间狭小,所以才出现了迟迟没有清理的情况。
记者在越城区仓桥直街和西小路历史街区走访时发现,缠绕在老旧民房上的废弃电线随处可见,还存在部分居民因用电需要,私拉乱接电线的情况。部分老旧民房因拆迁或长期无人居住,管线裸露在外且无安全警示标志,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记者走访发现,古城内有不少线路设备设施设置不合理,或各自为政设置,或影响行人通行,该由谁来统筹优化?市名城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前两年该单位已牵头相关部门和单位,就古城内的一些线路设备、标识标牌、宣传栏进行过一次试点微改造,但因点多面广,需要多部门一起联动摸排、专业单位紧密配合。该负责人表示,他也特别支持线路设施设备合理规范设置和标识标牌多杆合一,以人为本打造简洁有序的古城风貌,提升城市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