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日报

03

校地协同打造志愿服务特色品牌 王佳桐 冯旭芳

  校地协同打造志愿服务特色品牌

  ■ 王佳桐 冯旭芳

  高校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是“浙江有礼·德润越地”市域文明新实践品牌矩阵的重要单元,是高校对宣传思想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具体实践,对于提升师生思想觉悟、文明素养、道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地方精神共富建设和乡村振兴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正向影响。为推进高校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形成具有校地融合标识度的高校新时代文明实践组织育人品牌,可从打破校际壁垒、完善校地协同机制、融合地方特色等方面下功夫,增加校地融合精神文明建设新动能,打造校地协同志愿服务特色品牌。

  一是打破校际壁垒,资源共享赋能地方精神共富。首先,建立联动机制。要在学校间建立起民主协商的平等关系,定期召开志愿服务骨干队员工作会议,综合分析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的目标,就项目对接、活动设计、角色承担等问题开展充分研讨,提升志愿服务项目的多样化、精准性水平,避免实践内容的低端重复和高度雷同。其次,将资源的扩散由单向的流动转变为双向的互动。校际合作的核心是资源的共享。要认识到,任何组织哪怕是资源较为丰富的组织也不可能孤立存在,都需要不断地进行资源交换。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需要探索不同组织间的资源互惠互享机制,搭建项目资源整合平台,建立志愿服务“项目菜单”和“项目库”,共享志愿服务知识、技能和内容。最后,保持个性找准特色。新时代高校文明实践联盟不是主体间的无限趋同,而是要保持各文明实践服务主体的个性化特征,内部的差异化和多元性可为共同体提供活力和生命力。

  二是完善校地协同机制,合力打造文明实践圈。首先,要构建衔接顺畅的运作机制。高校与地方政府要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纳入意识形态考评,签订共建协议书,以党建契约化为抓手,明确双方的职责分工,规范合作流程,保障活动开展有章可循。其次,要重视青年文化文明需求。通过完善青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举办各类青年节会赛事、支持青年发展街头文化等举措,引导青年做好幸福绍兴体验官、宣传员。最后,构建多源聚合的经费保障机制。地方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拓宽志愿服务经费的来源渠道。建议建立以学校专项经费、政府财政拨款、社会捐助为主要来源的活动基金,并完善基金的使用制度、公示规定,确保志愿活动支出实报实销、公开透明。

  三是融合地方特色,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标志性品牌。首先,要结合地方特色,提高辨识度。继续对“青春契约”青年志愿服务共建体系等进行培育挖掘,运用整合传播理论,在其基础之上打造具有地标性的志愿服务项目。其次,必须做到覆盖范围“大而广”、服务内容“小而精”。通过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协会开展常态化培训,提升志愿者服务水平,培育一批文明实践项目策划、运营、管理人才,从而更好地组织志愿活动,确保志愿者在活动前能够有所选择,活动后能够有所收获,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品牌活动的导向功能,塑造“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最后,进一步打造全方位支持青年发展的良好环境。推进青年友好城市建设,不断提升绍兴对青年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承载力,充分激发青年的活力与特长,奋力唱响青春文明最强音。

  作者单位分别为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